《社区矫正法》实施以来,淅川法院坚持惩罚与教育改造相结合的刑事政策,积极发挥刑罚预防犯罪的社会功能,最大限度地避免罪犯与社会隔绝、重返社会困难、罪犯间交叉感染等弊端,依照《刑法》和《社区矫正法》的规定,对犯罪情节轻、悔罪表现好的被告人适用缓刑,通过社区矫正督促罪犯改过自新、重新做人。2021年,365659_beat365登陆不了_365速发国际靠谱么法院审结刑事案件1203件1520人,其中适用缓刑的案件为432人,适用缓刑的比率为28.4%。2022年1月至8月,审结刑事案件475件672人,其中适用缓刑为206人,适用缓刑的比率为30.65%。充分发挥了刑罚惩罚与改造的社会功能,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,化解社会矛盾,维护社会和谐稳定。
一、重视判前调查,全部缓刑准确适用
刑事审判工作的质量决定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执行效果,决定着社区矫正的社会效果。365659_beat365登陆不了_365速发国际靠谱么法院严把案件质量关,提高案件质效,统一裁判标准,做到同案同判。
日常工作中,在严厉打击恶性犯罪的同时,依照《刑法》第七十二条、七十四条的规定,对罪行轻微、初犯、偶犯、赔偿谅解、未成年犯罪、认罪悔罪态度好、不致再危害社会的被告人,按照教育、感化、挽救的方针,只要符合非监禁刑条件的,在量刑时首先考虑适用缓刑,增强犯罪分子接受教育改造的自觉性,减少对社会的对抗情绪,减少再犯罪的社会危害性,取得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。
在统一裁判标准的同时,重视判前调查工作,对拟适用缓刑的案件,向社区矫正机构发送判前调查函,与司法局密切配合,充分了解被告人的人身及社会危害性,全面客观判断对被告人是否适用缓刑的必要性及可能性。必要时,对被告人及其单位的人、同村居民等进行调查,并及时与司法局进行沟通协调,力争全面了解被告人的家庭背景、社会交往、成长环境、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等等,力争对符合条件的被告人适用缓刑,而不简单、机械地处理案件。
二、实现无缝衔接,确保社区矫正效果
依照《社区矫正法》和《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 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工作衔接配合管理的意见》,加强与社区矫正工作机构的配合衔接,确保社区矫正效果。
首先,依照《社区矫正法》第十九条和《社区矫正法实施办法》第十五条的规定,对适用缓刑的被告人,在宣告判决时即将缓刑告知书送达给被告人,强调在案件生效后及时到县司法局报到,逾期不报到,将会收到司法机关的警告、训诫等处分。在社区矫正期间,不配合司法局监管的,司法局可以建议法院撤销缓刑,收监执行。通过详细告知不配合监管的后果,给社区矫正对象打好“预防针”,督促社区矫正对象遵守社区矫正的各项规定,好好表现,遵纪守法。
其次,依照《社区矫正法》第二十条的规定,在案件生效后,打电话通知社区矫正对象到法院领取执行通知书,并要求社区矫正对象接到执行通知书的当日到司法局“预报到”,向司法局进行报备,以此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社区矫正,待法院于十日内将执行材料送到司法局后,再正式“报到”。最终,司法局收到执行材料,社区矫正对象正式报到后,司法局在社区矫正通知书回执上签字、盖章回函至法院。至此,社区矫正工作在法院告一段落。
再次,定期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梳理,及时跟进社区矫正对象接受社区矫正的情况,对于不遵守纪律的社区矫正对象,及时打电话沟通,重申利弊,有理有据地说服社区矫正对象重视并配合司法局监管。在这种认真细致的工作氛围下,在司法局的配合下,在淅川辖区未出现脱管现象,刑事审判与社区矫正实现了无缝衔接。
三、重视延伸服务,助力未成年犯社区矫正
判处缓刑并不是案件的终点,如何让社区矫正对象,特别是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改过自新,早日回归社会是案件的最终意义所在,这也是每一位刑事法官关注的社会问题。
开展不定期回访。淅川法院刑事审判庭的法官对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进行不定期回访,与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面对面谈心,零距离了解他们的生活、学习和改造情况,鼓励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,正确面对过去的错误,教育他们摆脱思想压力,遵守社区矫正期间的各项规定,争取早日回归社会。
开展多形式法治教育。组织辖区内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到法院接受法治教育,发挥法院教育阵地的作用。具体包括:组织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填写《调查表》,将法院的帮教电话告诉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,鼓励他们平时可以多和法官联系、沟通、汇报个人在生活、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困难;组织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参观法院的家事审判法庭、少年审判庭、心理咨询室,使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了解少年审判工作,了解少年审判工作的目标是对未成年被告人及被害人的双向保护等;组织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观看法治教育宣传微电影;刑事法官给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上法治教育课。通过丰富的活动,对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进行精神洗礼。
在今后的工作中,淅川法院进一步学习《社区矫正法》、《社区矫正法实施办法》和《河南省社区矫正工作细则》,全面贯彻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,将社区矫正工作的各项制度落到实处,最大限度发挥社区矫正的社会效果。